【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我們沒道理擁有一流經濟體、二流基礎設施。”12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的商業圓桌會議上如是說。美國《財政時報》對此評論說,“奧巴馬錶示,中國的基礎設施使美國遭受羞辱。”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球成為一個顯著話題,無論是歐美髮達國家,還是東南亞、非洲等廣大發展中世界,都希望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及影響力也越來越受到肯定。“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全球關註的話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是提振一國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中國牽頭籌建的亞投行以“基礎設施投資”命名,也並非偶然。
  美國基礎設施“搖搖欲墜”
  “我們知道投資基礎設施對支持健康、有活力的社區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就業、家庭收入和出口都非常關鍵。反之,如果不優先考慮我國的基礎設施需求,惡化的設施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阻力。”在新近發佈的2013美國基礎設施報告中,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給本國基礎設施打出的累積成績為“D+”,並估計到2020年,美國基礎設施需要3.6萬億美元的投資。
  歷史上,美國曾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公路和運輸系統。然而現在,世界經濟論壇將美國基礎設施質量排在全球第16位,無怪乎奧巴馬會在華盛頓商業圓桌會上表示不滿——“如果他們能夠迅速建造明顯優於我們的港口、機場、智能電網、空中交通管制及寬帶系統,隨著時間推移,那將成為我們的一個問題。”
  美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在早期工業革命時期,鐵路打破了州之間的界限,重造了美國。內戰期間,林肯總統推動聯邦政府投資完成了巨大的鐵路和電報網,為戰後美國先進的通訊和商貿奠定了基礎。上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設計了公共建設工程計劃,當時,僅公共工程管理局就完成1.1萬多條街道和公路工程;工程進展管理局麾下的小項目也有7.8萬座橋梁、高架橋和57萬英里的鄉村公路。40年代,更多出於軍事目的,美國建設了眾多堡壘、造船廠、飛機場等。接著,艾森豪威爾總統授權建設州際公路體系,35年間政府投入約4250億美元。
  如今,當年建設的這些設施大多已破舊老化,全國60多萬座橋梁平均年齡已達42歲。有報道稱,美國每9座橋梁中就有一座有問題。全球如今有超過1.4萬英里高速鐵路運營,但美國沒有……
  “搖搖欲墜。”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60分”節目的史蒂夫·克羅夫特這樣警告美國的基礎設施狀況。但由於國會沒人願意提出征稅,怕影響選舉,這個問題便成了“燙手山芋”。2011年9月,奧巴馬向國會提出《美國就業法》修改方案,試圖投資500億用於基礎設施同時創造就業機會,但無法在兩黨間達成共識。今年初,奧巴馬提出一項為期4年、金額高達3020億美元的龐大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但在國會得不到支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警告說,基礎設施投資不足“不但在短期內削弱經濟,也破壞經濟長期發展的前景”。
  “必須逆轉過去30年來的下滑趨勢”
  對基礎設施上心的不止美國。在日前出席澳大利亞二十國集團首腦峰會期間,英國首相卡梅倫公開表示歡迎各國參與和投資英國的基礎設施項目。
  英國政府在2013年公佈了未來20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包括一系列關鍵投資項目:改建倫敦蓋特威克機場火車站,在北威爾士建設一座新的核電站,為倫敦地鐵北線展開拓寬工程。除此之外,英國政府還決定為連接英格蘭中南部多座中小城市的A50公路提供資金。今年年中,英國財政部宣佈了進一步的細節,決定實施規模達1000億英鎊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主要項目包括高速鐵路、交通系統升級、新屋建設和防洪工程等。政府承諾在2015到2016財年首先支出約500億英鎊。
  10月30日,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品誠梅森和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發佈報告,預期中國在英國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投資將於未來十年實現1050億英鎊。報告認為,中國對英國的投資不僅能夠幫助英國將基礎設施升級至國際水準,還將成為英國基礎設施的變革者。
  放眼整個歐洲,如何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臺面上的問題。美國國會山網站刊登前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詹姆斯·瓊斯等人的文章稱,柏林牆倒塌25年後,歐洲一體化仍然極不完全,一個顯著問題是中歐的公路、電網、通信、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基本仍互不連通,且與西歐隔離。文章稱,歐洲正越來越形成一種共識,即協調一致的基礎設施項目能為步履蹣跚的歐洲提供急需的經濟刺激,並打造有利於長期增長的基礎。
  “必須逆轉過去30年來基礎設施支出逐漸下滑的趨勢”,英國《衛報》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稱,基礎設施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推力,尤其當前全世界都受到長期停滯威脅。
  據報道,歐盟委員會於11月26日公佈一項3150億歐元的新投資計劃,希望刺激歐洲經濟增長。該計劃的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特別是寬帶網絡和能源網絡以及工業中心的交通基建等方面。
  發展中世界興起建設潮
  基礎設施落後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更嚴重。以東南亞為例,泰國是該地區基礎設施水平比較靠前的,但也面臨交通網絡陳舊問題。泰國目前的鐵路都是單線的窄軌鐵路,鐵路脫軌事故屢見不鮮。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目前承擔公共交通主要功能的輕軌和地鐵也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
  從全球範圍看,非洲的基礎設施無疑是最差的。研究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因缺電、水、道路和信息通信產業基礎設施,直接帶來每年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的損失。普華永道12月初在南非發佈的《資本工程與基礎設施》報告顯示,糟糕的交通與物流基礎設施使得非洲內陸國家的商品成品增加了60%。
  《環球時報》記者在多個非洲國家對此深有體會。今年1月記者在亞的斯亞貝巴採訪時,電話需要撥很多遍才能通,而一天多次停電更讓柴油發電機成為中資企業的生活必備品。在內羅畢,道路基礎設施基本是英國殖民時期遺留的產物。坦桑尼亞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的道路狀況只達到中國普通縣級城市的標準。
  發展中國家普遍註意到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很多國家出台了各種建設計劃。比如在南非,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法》規划了十幾項戰略一體化項目,希望能夠藉此釋放經濟潛力。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礎設施開支將從2013年的700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1800億美元。
  “發展中世界正在興起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造熱潮”,在11月中企簽約尼日利亞沿海鐵路項目後,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評論說,發展中世界的經濟擴張正催生大量基礎設施項目需求。有預測稱,全球基礎設施總支出2025年將達到78萬億美元。
  發展中國家進行基建往往面臨資金問題。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非洲每年在基建上的缺口達930億美元。東南亞也一樣。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緬甸的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儘管西方製裁已經大部分解除,但緬甸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並不多。緬政府對於舉債十分謹慎,擔心背負新債務。”
  投資基礎設施的“智慧”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建設了大量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立交橋、鐵路和港口,記者在肯尼亞、索馬裡等國都能見到被稱為“中國路”“中國橋”的基建工程。此外,中國與非洲國家在水電站建設、電網鋪設等方面合作密切,緩解了部分國家長期存在的電力危機。
  日本《外交學者》曾刊文稱,IMF和世界銀行應效仿中國,聚焦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文章認為,中國現代領導人註意到了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美歐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蘊含著發展,同時也是發展的催化劑。另據報道,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稱,從1992年到2011年,中國把GDP的8.5%用到基礎設施建設上,這一比例高於任何其他國家。“想想中國的發展——中國經濟在這段時間增長了7倍——投資基礎設施的智慧顯而易見。”
  “《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2008年曾到上海坐磁懸浮列車,他回國後看到紐約的道路破破爛爛,大發感慨:‘到底是誰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對《環球時報》說,上世紀 70年代以來,美國基本沒有修建過重要的基礎設施。奧巴馬政府現在搞基建,是因為欠賬太多。丁一凡認為,現在中國牽頭籌建的亞投行以“基礎設施投資”命名也並非偶然。中國將帶動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亞洲許多國家是“非常歡迎的”,這也是互利共贏的事情。
  【環球時報駐美國、英國、南非、泰國記者 芮菲 丁雨晴 紀雙城 倪濤 於景浩 環球時報記者 屠麗美】  (原標題:美媒:歐美力圖止住基建下滑趨勢 中國投資凸顯“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ilkgj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